一、作用原理
絮凝沉淀池基于 “凝聚 – 絮凝 – 沉淀” 的协同作用机制。原水进入池中后,先与聚合氯化铝(PAC)、聚丙烯酰胺(PAM)等絮凝剂充分混合,药剂水解产生的胶体粒子压缩悬浮颗粒表面电荷,使其脱稳凝聚;随后,通过缓慢搅拌形成较大絮体(矾花),利用自身重力在沉淀区下沉,实现固液分离。沉淀区常设置斜管或斜板,通过增加沉淀面积、缩短颗粒沉降距离,进一步提升沉淀效率,使净化后的上清液达标排放或进入后续处理环节。
二、核心优势
絮凝沉淀池凭借三大核心优势成为水处理领域的关键设备。其一,适应性强,可根据水质差异灵活调整絮凝剂种类与投加量,有效应对高浊度、高悬浮物污水;其二,分离效率高,通过优化水力条件与结构设计,能快速去除污水中 80% – 90% 的悬浮物,显著降低后续处理负荷;其三,运行成本低,相比膜分离等工艺,无需复杂设备与高价耗材,仅依靠重力沉降实现净化,能耗与维护费用大幅降低。
三、应用场景
该设备广泛应用于市政与工业领域。在市政污水处理中,作为一级处理或深度处理单元,提升污水厂整体处理能力;工业生产中,印染、造纸、食品加工等高悬浮物废水经絮凝沉淀预处理后,可有效降低 COD、BOD 浓度,提高废水可生化性;在中水回用系统中,絮凝沉淀池能快速净化水质,为景观用水、道路喷洒等非饮用水场景提供稳定水源;此外,在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站、应急供水工程中,其简易高效的特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四、实际应用效果
以某市政污水处理厂为例,改造升级絮凝沉淀池后,处理规模从 5 万吨 / 日提升至 8 万吨 / 日,出水悬浮物(SS)从 50mg/L 降至 15mg/L 以下,浊度稳定在 5 NTU 以内;某印染厂采用絮凝沉淀池预处理后,废水中的染料颗粒去除率达 92%,COD 浓度降低 40%,有效缓解了后续生化处理压力。在应急供水场景中,絮凝沉淀池可在 2 小时内将浑浊河水净化至初步饮用标准,保障受灾地区临时用水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