污水处理沉淀池原理及分类

发布时间:2025-10-14 

点击量:366

污水处理沉淀池是利用重力作用实现固液分离的核心设备,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水流速度与停留时间,使污水中的悬浮物(如泥沙、絮体、生物污泥等)在重力作用下沉淀至池底,从而净化水质。这一过程遵循斯托克斯定律,即颗粒沉降速度与粒径、密度成正比,与水的黏度成反比。通过合理设计池体结构与水流流态,可最大化悬浮物的沉降效率,降低后续处理负荷。

一、按水流方向分类的典型沉淀池

平流式沉淀池采用矩形池体,污水从池体一端水平流入,沿池长缓慢流动,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至池底,澄清水从另一端溢流排出。其优点是结构简单、运行稳定、处理量大,适合去除粒径较大的颗粒;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,需人工或机械刮泥。常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初次沉淀,或作为工业废水预处理单元。

竖流式沉淀池多为圆形或方形竖直结构,污水从池体中央下部进入,向上流动过程中悬浮物沉降至池底,清水从池顶周边溢流堰排出。其优势是占地面积小、排泥方便(池底锥体设计利于污泥浓缩),适合处理小流量污水或作为二次沉淀池;但池深较大,施工成本较高,且水流分布易受进水影响,需注意布水均匀性。

辐流式沉淀池以圆形池体为主,污水从中心进水管辐射流向周边,悬浮物在向池壁流动过程中沉降,澄清水经周边溢流堰收集。该类型通过机械刮泥机(如中心传动或周边传动式)连续排泥,处理效率高、自动化程度高,适用于大流量污水处理场景,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二次沉淀环节。其缺点是池体直径大,对基础平整度要求高,建设成本随规模增加而显著上升。

二、基于浅层沉降理论的高效沉淀池

斜管(板)沉淀池引入 “浅层沉降” 原理,在池内安装倾斜的平行管或板片(倾角通常为 60°),将单一沉淀区分割为多个浅层沉降单元,缩短颗粒沉降距离,增加沉淀面积,从而大幅提高表面负荷(单位面积处理流量)。污水在斜管(板)间向上流动,悬浮物沉降至斜管内壁后滑落到池底,澄清水从上方排出。该类型占地面积小、处理效率高(可去除粒径≥5μm 的颗粒),广泛应用于污水深度处理、中水回用及高悬浮物浓度废水的预处理,但需注意斜管堵塞问题,定期冲洗维护至关重要。

三、按功能定位划分的应用场景

根据在处理流程中的作用,沉淀池可分为初次沉淀池与二次沉淀池。前者设置于污水处理前端,用于去除原水中的无机颗粒、粗大悬浮物,降低后续生化处理负荷;后者位于生化反应单元之后,用于分离活性污泥与处理水,实现污泥回流与剩余污泥排放,保障出水水质。此外,针对特殊需求还有高效沉淀池(结合絮凝反应与沉淀功能)、污泥浓缩池(进一步降低污泥含水率)等衍生类型,通过结构优化与工艺集成,满足不同水质的处理要求。

评论已关闭。
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8053683502

微信咨询
潍坊远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
返回顶部
×潍坊远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18053683502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打开微信
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
No:87044
关闭
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加好友咨询